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4|回复: 3

转帖【琉璃盏】别让渤海跨海通道成为第二个三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0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渤海跨海通道项目日前再度升温,看着又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那么多资金的项目,挺喜人心,可以让那么长的两个城市连接缩短,甚至是后来的跨国,都很近了。现在仅仅是试验,如果试验成功,有更大的跨海隧道。

  可是一切都要慎重。凡是影响到生态的事情,都要慎重。很多东西是我们不可估量的,我们不能忽视大自然的力量,无情的破坏大自然,我们就会受到无情的报复。

  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用心呵护,不能再继续为所欲为,不当索取,任意破坏。

  请大家爱惜我们的生存环境。

  爱惜我们的家园,经济指标的发展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我们的经济指数上去了,我们生活就幸福了吗?

  我们忙碌太久了,该停下来看看风景了。希望我们停下来欣赏风景的时候,不是已经没有风景可看,满目疮痍,只有荒漠和沙尘。

  我们办一个大的项目,一点没有问题,无论资金还是人力,我们是一个可以办出大奇迹的民族,可是,我们需要大奇迹做什么?我们要让我们生活的幸福,快乐,我们需要的是和谐,不但人和人和谐,人和动物要和谐,人和自然要和谐。幸福的生活不是数字堆积起来。

  我们吃、穿、用,能用多少东西?我们需要那么多数字吗?

  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大自然,觉得我们人力可以胜过老天,可是我们真的胜利了吗?我们付出的代价我们看到了吗?我们现在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放心去吃?我们被功利熏心,做出多少让我们汗颜的事情?地沟油啊,硫磺面粉啊,催熟剂,城里人说着乡下人,乡下人说着城里人,我们谁又能跳出事外呢?与其说别人昧着良心做事,还是更多的反思,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做过,或者不负责任的看着事情发展。

  我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个世界现在的这个样子,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要是希望我们可以呼吸在一片纯净的空气中,就好呵护自然环境。如果整个环境坏掉了,不是你家里放空调,用空气清新剂或者,自己可以自己建立一个纯净的空间可以。整个地球都是一体的,如果,废气不处理,如果汞蒸气、及其他工业废气等等,继续蔓延,那么地球上没有一个净土。我们自己在把地球烧成一个火球。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干净的地方,没有可以立足的地方,我们可以对子孙后代说,看我们的工业多发达,我们的民族多强大?

  我想,那时候,恐怕自杀都不足谢罪,何况,我们有什么颜面自杀?自杀,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们的地球,突发起来的洪水,泥石流,突如其来的地震,突如其来的干旱。哪个是忽然间,没有原因就来的??都是我们改变了自然,改变了生态,这一切才会上演,任何一个事情的发生,我们都应该发现,我们错了,我们错了。这些惩罚,希望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掩饰我们的错误。

  我们错了。我们错了。

  我们三峡的建立,周围的鱼虾生灵,毁灭殆尽,多少物种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他们的哭泣谁看到了?三峡周围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因为离三峡远,我们就可以忽视了吗?那些周边村庄的干旱,我们看到了吗?难道干旱时今年才开始的?不是的。很久很久,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大规模的移民真的解决问题了吗?问题远远超出当时的预计,别说盈利,即便盈利也不够买单的。整个中下流生态平衡也被破坏了。连上海早就受影响了。我们可以沉默多久?那些气候的改变难道仅仅是孤立的显现?我们“按下葫芦浮起瓢”我们沉醉于“按"的工程,告诉我们自己,看我处理的多棒!我们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可我们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呢?我们破坏了自然,破坏了平衡。那本来就是版块的活跃地带,或者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所在,乱动是有问题的。我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将其推上议事日程,并实现。我们醉心于我们的大政绩,或者大收益,可是我们真的就光彩照人了吗?我们现在受到的惩罚也许刚刚开始。而且,不单是我们自己,还累及很多地方。

  这些事情,不是需要数字论证的。需要我们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退“耕”还“牧”是必须的。只要我们还有机会。但是这是个浩大而难做的事情。难。想想就是很头疼的事情。是个巨大的难题。

  是个巨大的难题,如何妥善处理善后事宜,我们要从长计议。姑且放在一边,可是,我们对于未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去防患于未然,黄帝内经说,“治未病”。在疾病没有发生的时候,悬崖勒马,才是正理。与其,后来去堵窟窿,倒不如不去制造祸患。少折腾。休养生息。多少钱财可以证明我们的富贵?金玉满堂就是幸福了吗?我们所谓的封妻荫子,也是要上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头顶三尺的神灵。其实,说白了,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愧我心,才可以长眠地下。说的远了,可是,追名逐利几时休?

  如果,破坏了平衡,我们注定要受到惩罚,付出代价。有些事情,已经是很惨痛的。

  已经发生了的错误,改正尚且还不知道如何改正,新的错误,还是能避免就避免吧。我们的好大喜功什么时候能够停止?非如此,才阳刚,才是东方大国吗?一个成熟的人,是懂得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无知才无畏,才会无所畏惧的伤害这个生养我们的自然。

  很多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我们盲目的往前走,不懂反思,只能让我们的错误越来越多,我们制造了错误,却在惩罚的时候,说看,我把又一个窟窿读上去了。什么时候能少出几个窟窿??我们不停的宣扬我们堵窟窿手艺的高明的时候,能否偷偷的,哪怕是偷偷的反思一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是,颜回不二过,所以算得圣贤。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对我们这么多年的滋养?养育我们的自然,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真正的感恩?

  我们破坏了平衡,破坏了自然,就要受到惩罚。无论用科学,还是用风水说,还是从我们这样浩大的工程会破坏许多许多的生物的生存环境,我们都不能做这样我们不知道会带来多大祸患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年夏天最引人关注的新闻莫过于四川、重庆的大旱。50年一遇的惨重灾情让人们着实对四川的酷热和干旱感到惊讶。看着电视上那龟裂的地表,干涸的河床,颗粒无收的庄稼,和被太阳晒爆而破碎的玻璃,似乎一切都预示着今年四川的天气实在非同寻常。对于这次少有的长达60天的干旱高温天气,许多人不免让想到了三峡。人们怀疑,是不是那个三峡大坝,使四川重庆的气候发生了变化?


就在三峡建成之初,中国那些学者,教授们兴致勃勃的向人们宣布:三峡建成之后,将会成为调节四川气候的空调。盛夏,它能帮火炉山城重庆降温;冬天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因此,三峡区域呈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


但话音未落,四川却逢建国五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高温酷暑天气连创四川最高记录,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气温更是破记录的达到43度。人们不敢相信数千年来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国会遭遇这种可怕的干旱。为什么今年四川气候这样异常?不是说冬暖夏凉么?怎么修了三峡气温反而升高得更厉害?政府和那些专家们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对此作出解释?但这些专家们却左推右搪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如果说三峡对气候没有影响,那是瞎说。因为前一段就是这些权威部门振振有辞说三峡将对气候产生影响,现在突然说没有了,那不是在骗人么?但如果有影响,为什么不像所说的降温作用,而是持续高温?

应该说三峡建成后,对重庆、四川的气候影响是必然的。但这种气候变化给四川带来的并不是官方所说的“冬暖夏凉”,而是持续的高温。


众所周知,四川盆地有它独特的地理条件:周围高山环绕,仅有一条长江与外界连通,而三峡是四川盆地的唯一缺口,是它与外界水汽交换的重要通道。现在在这个缺口上突然加一道200米高的悬崖,这不可避免的要阻碍长江的水汽流通。生活在江边的人都有体会:以前从宜昌到重庆段的长江上的风非常大,并且是从下游向上游吹,蓄水后明显感觉上风没有以前大了。这无疑证明了三峡大坝的阻风效应。即使没亲身体验过,想一想也会明白,那堵高达180米的墙与两侧的山连城一体,如同一座山挡在那儿,怎么可能对风没有阻隔作用?就是一堵两三米高的围墙,也会挡风的,何况大坝180米高的大坝?因此大坝对风力的阻挡是毫无疑问的。以往沿江的风将江面的水蒸气带起,沿江向上游运动,把水气及冷空气带进四川盆地,从而带动整个盆地内的热量、气流循环。这股凉气对四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个能给四川盆地带来的水气入口。现在把这个入口堵住,风力减弱,必然影响盆地内气流循环及长江中下游的水汽向四川盆地的运输。这也就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今年四川盆地为何如此干旱——因为水汽进不来。

修大坝前,长江之水一泻千里。从青藏高原上冲刷下来的雪水奔腾不息,给四川盆地带来清凉水源的同时,流动的江水也将四川盆地内的热量带走。蓄水以后,水流最大特征就是变得非常缓慢,库区内的水基本上是死水一潭,完全丧失携带热量的能力。如果水是流动的,那么在流动过程中它的温度不会上升太大。快速流动的水不但可以保证自身的冷却,还可将周围的热量带走,对周围环境起到一个天然调节的作用。但一潭死水就不同,因为它不流动,所以在阳光照射下会很快升温。热量不被水流带走,便持续积累在水库内部。夜晚在陆地气温下降后,水库仍会向周围环境释放热量(因为水的比热大,这也是农民在夜晚向稻田里面放水,以防止稻田被冻的原因)。这就有如在四川盆地口安装了一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持续不断对周围地区加热,导致水库周围地区气温升高。而高温又促使水库内水蒸汽继续蒸发,就在四川盆地入口处形成 了一个巨大的高温水蒸气带。它就像一个火炉,将任何由此进入四川的湿冷空气加热或削减。透过三峡进入四川的冷湿气流都将会被这个气压带消弱。四川盆地没有被大坝堵死,也将被这个火炉毁掉:没有风,空气不流通,外来的水蒸气又被阻隔,热量无法排出,反而在出口处不断聚集,四川真的就成一个火炉了。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所谓的水库将起到天然空调的作用,冬暖夏凉的结论是根本不成立的。事实上三峡水库不但起不到降温的作用,反而是导致四川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今年的干旱不排除本身降水少的可能,但很大原因是因为进入四川盆地的冷空气受阻,盆地内气流流通不畅,缺乏冷暖空气汇合而形成降雨的必要条件所致。水气不足,缺乏降雨,境内必然干旱;而空气不流通将使盆地内水汽持续蒸发,导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如果这两项条件长期满足,任何人都应该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四川盆地将不断沙化,会变成第二个柴达木盆地。
可以说,对于这次灾难早在今年之初就有预兆。今年春节一位记者去了一次甘孜州。经泸定,绕着四川的最高山——贡嘎山走了一圈。一路上,他忧心忡忡,不知道今年四川要遭什么灾难。为什么?因为2006年春节期间,2月份,康定周围的大山上,贡嘎山周围的大山上,没有雪!这就说明,气温升高早已开始。今年年初盆上空地已经积累起足够的暖空气,将高山上的冰雪融化。这次四川盆地高温天气不是反常,而是三峡建成后气候发生改变的一个明显特征。大坝建成之后,对四川盆地的畜暖作用就已开始。而干旱少雨年初就已出现,据重庆晨报报道:
“今年以来,四川盆地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先后发生严重春旱、夏旱和伏
旱。盆地东北部、中部部分县(市、区)春夏连旱、夏伏连旱。目前伏旱还在持续发展。”
这就说明今年夏天的干旱不过是整体性干旱的一部分,是春旱的一个延续。三峡确确实实将四川盆地的气候改变了,但这种改变是黄万里那样水利、工程学的专家亦没有想到的。持续的高温少雨的后果就是使土地迅速沙化。现在川西高原已露出沙化的迹象,一位刚从川西回来的网友这样描述:“若尔盖草原湿地干涸,沼泽地干裂。原本在八月青青的大草原,像秋天一样金黄。汶川的桃坪一带,以前只长草的山上,现在只有灰,整个尘土飞扬,根本不像在川西,简直像新疆了“。可见,这种不正常的气候带给四川的灾难仅仅是开始。如果不采取措施,不把三峡大坝炸掉,让江水像以前一样迅速流动,让进入四川的空气恢复流通,这种可怕的高温干旱明年依然会持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山峡大移民
2010-3-4
一、前言
最近一段时间,在网络上、在国内外的媒体上,讨论三峡工程所造成生态问题以及将再搬迁三峡工程230万甚至400万移民(其中主要是三峡工程移民)的文章比较多。不少文章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当初对于三峡工程将造成生态问题认识不足,所以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先前未曾预料到的"。所谓的当初,应该是指1986年开始、1989年结束的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研究。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15号文件,决定进行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研究。一共有412位专家参见了这项工作,最后有九位专家不同意可行性论证研究的结论,拒绝在论证研究报告上签字。他们分别提出了个人的意见报告。局外的人很难理解,拒绝在论证研究报告上签字,这些专家需要多大的勇气。拒绝在论证研究报告上签字,对于这些专家个人来说,是政治、科研生命的转折。在政治上他们被打入另类;在科研上,他们无法再取得有关研究课题的资金,很少有刊物敢于刊登他们的科研成果......
在中国有多少人知道这九位专家的姓名?在中国有多少人知道这九位专家提出了什么样的反对意见?在中国是否曾经公开发表这九位专家的对于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研究的个人意见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在投票表决之前是否曾经读过这九位专家的反对意见?
其实前在二十年,参见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研究、担任生态环境组顾问、并且拒绝签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侯学煜教授就已经指出三峡工程将造成严重生态危机。现在三峡库区所出现的问题,都侯学煜教授等人已经指出的。
二、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关于崩塌滑坡问题的两个结论都是错误的
1989年结束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关于崩塌滑坡问题的最重要的结论是∶
第一∶三峡水库库岸稳定性基本是好的(按四个等级的评价,以库岸长度计,岸坡现时稳定性属于好的和比较好的占89%,较差的占10%,差的占1%)。经过研究确认的库岸崩塌、滑坡残体和危岩体一共有404处,其中长江干流滑坡残体283处,支流滑坡残体121处。
第二∶不稳定的崩塌滑坡都在坝址25公里以远,滑坡不会对枢纽工程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关于崩塌滑坡问题的这两个结论都是错误的。
第一,三峡水库库岸不稳,多崩塌、滑坡体。
2003年6月三峡水库开始蓄水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家组组长刘广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已查明在三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崩塌、滑坡体2490处,这是可行性论证报告所说的404处的六倍多。
杨重庆在"三峡工程十年∶十个没想到"一文中提供了另一个数据∶三峡库区存在滑坡体3465处,崩塌和变形体1190处,一共是4655处。三峡库区崩塌、滑坡体共4655处,这是可行性论证报告404处的11.5倍。
2006年10月三峡水库继续蓄水至海拔156米时,重庆市奉节一个县就报导有滑坡体一千余处。为了保证抬高蓄水位的一个多月中遇到滑坡事故能够及时处置,奉节县长、书记轮流值班不回家。
随着三峡水库水位的继续升高(从2003年的海拔135米,到2006年的海拔156米,2008年将上升到海拔164米,2009年之后上升到海拔175米,在极端情况下可以上升到海拔180.4米甚至海拔183米),三峡水库水位变化幅度增大,变化的强度也将从38天上升23米,改变为了一个月上升30米,在极端条件下面,在5至10天之内上升30米到38米)。在这样情况下,三峡库区崩塌、滑坡体的数量将继续增加。
第二∶不稳定的大型崩塌滑坡出现在坝址25公里以内地域,对枢纽工程造成大的影响,对于受到大坝工程影响的居民危害更大。
2007年5月位于三峡大坝上游17公里处的湖北省秭归县野猫面滑坡体发生变形,直接威胁三峡大坝枢纽工程的安全。野猫面滑坡体位于秭归县茅坪镇庙河村,滑坡体总体积达1200万立方米,属于大型滑坡体。滑坡体的高度距水位线约200米。从4月10日开始滑坡体发生异常变动,出现了长200米、宽0.8毫米的裂缝。秭归县紧急迁移了22户村民。
野猫面滑坡体距离三峡大坝只有17公里,所在位置正好是等候通过船闸的船舶停泊处。这个滑坡体的存在,否定了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关于"不稳定的崩塌滑坡都在坝址25公里以远,滑坡不会对枢纽工程不会造成大的影响"的结论,对三峡工程和三峡库区以及大坝下游地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极大。
远古时代的"长江"并非滚滚向东流,而是向西流。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长江转而向东。长江在三峡地域冲破高山的阻挡,形成著名的大河峡谷地貌。长江冲出三峡之后,进入平原,最后东流入海。为什么长江在三峡地域能够冲破高山的阻挡?因为这里的岩层最为破碎、软弱。三峡地域地质环境破碎、复杂,对于地学科学工作者来说,并非秘密,也非新发现,更不是"先前未曾预料到的"。
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长江三峡地域是中国人最早生存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最早摇篮。这说明,长江三峡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最适合人类生存。那时的居民生活在已经停止活动的古老滑坡体上。这种生存方式一直延伸到现在。
三峡水库蓄水使得这些古老滑坡体重新复活。原因有四∶
第一,三峡水库蓄水,自然水位被最大抬高一百多米,库水上升使得原来处于比较干燥状态的岩土变为饱和状态,导致力学强度降低。
其次,三峡水库蓄水位每年在海拔145米至海拔175米之间反复变动,水位的大幅度和快速的变动,促使古老滑坡重新复活。
第三,三峡水库蓄水后,江面变宽,波浪的淘蚀作用加强,波浪的淘蚀使得库岸失去稳定。
最后,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库区地震次数大为增加,虽然还没有发生三峡工程论证认为有可能发生的6.5级的地震,但是不断发生的微震,使得两岸岩土更加松动,更加容易失去稳定。
同时还要指出的是,三峡工程在过去十多年中,强迫三峡地域一百多万居民离开自己的家园,绝大部分在当地山坡后靠安置。安置这一百多万移民,建造房屋、修路等等,又大量开发山坡地,造成了新的由于建设工程而形成的滑坡、崩塌体。
三、三峡工程将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综合灾难
侯学煜教授前在二十年就指出∶"由于三峡地域地质构造复杂,库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1级的地震,水库建成后,有诱发灾难性地震的可能性。库区又是岩崩、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地域,堵塞航运事故时有发生,对于道路、桥涵、大坝工程、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都有造成严重危害的可能性。此外,一旦发生战争,三峡工程将成为重点打击目标,这个问题决不可忽视。"
侯学煜教授警告说∶"建坝蓄水后因水的浸泡软化作用和浮力作用、将使滑坡的稳定性减弱,促使老滑坡复活,尤其是该地山区暴雨来临时,在地面又无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更易触发滑坡、崩塌。另外从库区的地质构造等条件来看、库区存在着诱发性地震的可能。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滑坡和岩崩,对大坝将产生威胁,有可能堵塞长江。"
侯学煜描述了了一场暴雨、洪水、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综合灾难的情景。而现在出现的情况,和侯学煜先生所指出的综合灾难,还有很大距离。怎么能够说,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先前未曾预料到的"?事实是,在三峡工程决策过程中,特别是在1989年三峡工程论证结束之后到1992年4月全国人大对于三峡工程作出投票之前,国人和全国人大代表无法听到侯学煜等的反对意见。人们听到只是对于三峡工程的一片赞誉之声。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先前未曾预料到的"的论点,是为三峡工程的错误决策开脱责任,因为法律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知不罪。传播这个论点,也是对于侯学煜等九位拒绝在论证研究报告上签字的专家在学识上的贬低、在人格上的侮辱。
四、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看待三峡工程
候学煜毕业于金陵大学,1945年留学美国,1947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是中国著名的生态学家。
参见三峡工程论证时,侯学煜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他从1978年到1987年期间,他对全国20个省市进行考察,发现一个现象,他所看到的所有中小型水库,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好水库移民问题的。在安徽金寨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造的水库,30年后水库移民还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当地移民形容水库工程为"十万子弟兵,十万亩良田,十万人无家可归"。水库移民的生活不能得到改善,这和水库大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分不开的。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比如如何防洪?侯学煜认为三峡工程只拦截来自川江的部分洪水,而对下游荆江泛区的洪水来源不起作用,所以,三峡工程对荆江洼地洪涝灾害的防治,作用十分有限的。治理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应从多途径着手,首先要恢复水面地域的植被,使暴雨变为细水长流。同时也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原有的天然蓄水湖泊。例如江汉湖群在五十年代有1250万亩湖泊,由于围湖造田,现只剩原有的24%,这些低洼田有的应退垦还湖,有的可种喜湿的经济作物或树木,以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荆江大堤工程不可放松,分洪也很重要。对于大坝上游,三峡工程的建设只会使下游的洪水灾害转移到上游去了。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就要水库大坝建设作为防洪的最主要技术手段,在全国建造了近8万6千座水库大坝,但是洪水的威胁和危害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问题就出在防洪的指导思想上。侯学煜提出防洪首先要恢复地面的植被,使暴雨变为细水长流,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的防洪正确途径。
针对三峡工程建设能促进库区柑桔的发展,侯学煜提出相反的论据。三峡工程主上派把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寄托在柑桔发展上,认为水库的形成会使冬季绝对最低温度提高,对柑桔越冬有利,并可以扩大栽种面积。侯学煜指出,三峡水库要所要淹没的几十万亩土地,是沿河阶地上肥料较高的冲积土,含磷量丰富,举世无双,土地资源损失十分严重。在坡度上开垦,只会加大水土流失,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开垦的坡地土层浅薄,肥力低下。另外由于三峡大坝高180米,柑桔园被迫迁移到海拔更高的地域,由于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柑桔的生长和越冬都不利,说三峡工程建设能促进库区柑桔的发展,难以令人理解。
关于泥沙淤积问题。侯学煜首先对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论点--长江三峡段的泥沙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没有发生变化--进行了批判。侯学煜说,现在上游各支流全年含有大量泥沙的浑浊的河水,与五十年代冬季碧清河水的对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水库建成之后,突然冲刷不仅影响水库的寿命,而且泥沙淤积抬高河床,对上游航运发生阻碍是不可避免的。三峡工程给长江航运带来的好处,只不过改变大坝以上300公里的航运,但大坝距重庆600公里,重庆以东300公里因回水变动的泥沙淤积,即使水库"放水拉沙"也不会拉到涪陵、长寿、重庆等上游一带的河床泥沙。从而重庆有可能成为死港,结果必然阻碍西南经济的发展。
侯学煜还指出了三峡工程对鱼类资源的破坏,特别是特有鱼种可能灭种。还有三峡工程引起海水倒灌、太湖一带出现盐碱化的问题,水库建成,水流流速减小,自净能力减弱,库区水环境污染加重的问题。
侯学煜先生关于三峡工程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文章主要有∶三峡工程要考虑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收集在田方等编∶论三峡工程宏观决策)和侯学煜答朱剑虹∶三峡工程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贻害无穷(收集在戴晴主编∶长江啊长江)。
另外还有陈国阶、冯子道(中国科学院三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等人都指出了三峡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冯子道先生认为∶"长江三峡库区,山多坡陡,地少人密,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本身生态与环境背景脆弱,山崩灾害有增无减。所有这些已成为破坏库区环境、干扰移民安置和经济开发的障碍。三峡工程的兴修和库区人类活动,必然会加剧库区自然灾害,使之进一步恶化。""三峡工程兴修后,库区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水环境由现在的河流型变为湖泊型,有可能改变原来的化学物质的迁移、累积方向和强度,而按新的环境条件重新分布、聚集和迁移。其中某些影响将有利于人体健康,如水体扩大、容量增大,有利于污染物质的稀释。但是,有些因素将促使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积累。由于库区上游是我国冶金工业、核工业和煤炭工业的重要基地,四川省绝大部分城镇和工矿企业都分布在干、支流上。每天有大量污染物排入江河溪流,上游排放出来的重金属、有机物、人工核素,及直接被淹没的矿物、岩石中的有害物质和天然放射性物质进入水体,并在底泥中蓄积。它们将伴随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增加而加重。这些物质将通过生物地球化学食物链转移到人体,让居民健康受到影响。"
五、在科学家的道德问题上绝不妥协
1986年开始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态环境专业组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结论是弊大于利。但是为了避免和上级领导的直接矛盾,生态环境专业组组长马世骏建议在结论后面再补上一句话,即许多弊病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措施加以限制的。
对于结论的后半句,"许多弊病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措施加以限制的",担任生态环境专业组顾问的侯学煜先生表示坚决反对。侯学煜认为:
第一,在三峡工程论证中,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损失不是强调得多了,而是基本上没考虑。三峡工程论证,只是就工程论工程,很少考虑水坝可能给人民带来的祸害和灾难,更谈不上考虑三峡工程对库区以及对整个长江流域的影响;
第二,提出的一些对策不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所以不能说许多弊病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措施加以限制的。
侯学煜先生说∶"当初请我参加三峡论证,是为了表示有持不同意见的人参加论证,起了点缀作用,其实还有许多对有关问题真正有研究、有见识的同志应该参加这些工作而没能参加。不管怎样,既然参加了,我又是研究生态问题的,有看法就要讲,要对国家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侯学煜说∶一个人可以说错话,但不可以说假话。我讲的是真心话,对不对自有公论,也有待历史实践的检验。"在科学家的道德问题上,侯学煜先生绝不妥协。2003年6月三峡水库正式蓄水至海拔135米,前期蓄水从2002年11月开始,至今不过五年时间。三峡库区所出现的问题,正侯学煜先生在二十年前已经指出的。实践证明侯学煜先生在二十年前的论点是正确的。怎么能够说∶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先前未曾预料到的"?
1991年8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以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报告中的一个所谓程序错误(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报告大纲未经过国家环保局审查批准)而否定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态环境专业组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弊大于利,但是许多弊病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措施加以限制的结论。原生态环境组副组长方子云出任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二组组长,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报告,得出了让论证领导小组和国务院领导人满意的结果∶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利大于弊"。1992年2月这个结论通过了国务院环保局的审查批准。此时侯学煜先生已经无法发声。他于1991年上半年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病逝。而在1992年1月17日,李鹏总理主持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在无有效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报告的情况下,批准了三峡工程。此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转此贴的目的在于:大家远离和三峡有关的股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4-6-29 12:08 , Processed in 0.07249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